四十年的改革幻梦


四十年的改革幻梦2018-12-06 19:11:27
中国经济何以走到今日之悬崖边沿,是继任者的愚蠢还是中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的改革。我们回到改革的起点来看。
邓小平和毛泽东本质上没有区别,都是视人命如敝履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,在邓小平主持西南军政大权时,就用横征暴敛逼死和逼反了百万民众,在大跃进中,当刘少奇、陈云、周恩来等都反对大跃进时,邓小平却在暗中支持李井泉为毛泽东撑腰打气,这也是毛泽东在文革中不杀邓小平的根本原因,毛泽东恨邓小平是因为在大跃进后毛泽东威信扫地以后,邓小平背叛了他;不杀他是因为知道邓小平与他价值观相同,以后还可以利用。
邓小平在文革中屠杀回民和越南战争中都是杀人不眨眼的。而在反右扩大化和六四运动中更是比毛泽东更加残忍没有人性。
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毛泽东的经济体制已经走到穷途末路,
毛去世后,任何人上台也必须改革,从林彪的“571工程纪要”(不管是谁写的)不难看出,他如果上台也是要进行改革的。
任何人企图维持毛泽东体制、阻挠改革,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。他的心腹“四人帮”如此;以华国锋为代表的文革新贵们也如此。
毛泽东体制最大的“好处”就是为改革“创造”了最好的条件。改革已是箭在弦上,蓄势待发,只等他这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旦倒下,民众中改革的热情立即自发喷涌而出,势不可挡。
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和革命,归根结底是一场利益的博弈。总是有受益者和受害者,而“全民受益”的改革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。但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,就出现了历史罕见的“全民受益”现象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创造了一个全民受害的体制。
在全民受害的体制下,不论其改革方针如何,只要表现出改革的勇气,就会受到民众广泛拥护,而且只要改革就会收到明显效益而受到人们推崇。邓小平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袖的
邓小平曾经有个说法,其实,“改革在1975年就开始了。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。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1975年是毛泽东还在世但已渐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,迫于周恩来的压力而让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,邓利用实际主政之机“暗渡陈仓”式地试图摆脱“文革”,但在支持他的后台周恩来去世后,立即被毛泽东用政治铁腕挫败。这也使毛泽东失尽最后一点人心,1976年4月5日,“天安门事件”就是最清楚不过的证明。
而邓小平则因为他敢于改革的勇气而陡然提高了威望。人们首先看中的是他的勇气。
邓小平被阿谀奉承者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.。其实,在邓小平复出以前,,民众早已自发进行改革开放,。,这场改革,连指导思想都没有,,,那有什么总设计师.?.人们将邓小平的理论归纳为“一切向钱看“”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,只是一种低俗的实用主义价值观,。根本说不上什么设计,,..而摸着石头过河“完全是边想边干,,,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设想,,,何来总设计师?
小岗村的18户农民的指导思想就是想“活下去”,并不了解毛泽东去世后政治形势的变化,更想不到由此引发的农村改革。
即使在上层的斗争中也只是权力之争,根本谈不上什么指导思想;华国锋连手叶剑英、李先念、汪东兴等密谋抓捕“四人帮”是如此;后来的老干部们平反、复出和同华国锋、汪东兴等“文革”新贵们的斗争也是如此。尽管双方都大打“毛主席”的招牌,文革新贵们的两个“凡是”和强调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”,打的都是毛泽东的旗号;邓小平则回应以“完整地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”,这与当年毛泽东的“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将毛泽东思想变成了一种标签,根据需要可以随便贴,谁有权力就说了算。实际上,双方都理解,在“毛主席”外衣包装下的只是各自的利益和实力的较量。
改革之初的重要改革:农业生产的“大包干”、“家庭联产责任制”等是农民中自发起来的;“真理标准大讨论”是胡福明等一批知识分子自发发起的;平反冤假错案是胡耀邦和陈云首先提出和胡耀邦大刀阔斧地进行的;关于“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”的观点是胡耀邦在1975年〈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〉中首先引用马克思的观点提出来的;国营企业承包是河北省石家庄造纸厂马胜利首先提出和实现的;提出“打破大锅饭”、车间实行“联产承包计酬制”的是浙江海盐衬衫厂的步鑫生;提出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,顾客就是上帝”,引入市场经济概念的是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的袁庚等等
我们看到,从1975年的整顿到1978年以后的改革,邓小平主要是“恢复”文革以前的秩序,包括整顿生产秩序、社会秩序、恢复高校招生、平反冤案、老干部复出等等。对于凡是能冲破毛泽东体制的改革,他都予以支持,如农业生产大包干、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后来的乡镇企业;“真理标准大讨论”;国营企业承包,打破大锅饭,市场经济等等。
当然,这些都是得到邓小平支持后才得以推广的,,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又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,,权威是极其重要的。在改革开放之初,没有邓小平这样一位有威望的领导人的支持,,改革是难于进行的。但是,称呼邓小平为总设计师,显然不符合实际。
实际上,邓小平的理解与提出者的初衷往往是有很大不同的。这种不同在改革深入开展以后就很快暴露了出来。正是这种不同,使改革在深入后就出现了混乱,而包括胡耀邦在内的许多改革的先行者,在以后大多命运多舛。
从实践看,他对这些事物的意义和后果理解并不深刻,这就是他说的“改革才是硬道理”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等口号的原因。我们不能要求领袖在改革之初能够预见一切,也不可能要求他不犯错误。但是,一位改革的指导者应该有一套先进的道德价值标准,这就是继承民族的、外来的一切先进文化和成功经验。尤其在毛泽东多年破坏中外先进文化以后,整个民族道德大滑坡,法制荡然无存,是非颠倒,常识缺失等情况下,首先应当是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。指导者的价值观对于整个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将有重大影响。
但是,毛泽东体制的全民受害特点,使得只要改革就能使全民全益。恰恰是这个特点掩盖了邓小平在先进文化价值观上的缺失。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缺乏指导思想的改革运动。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,这种先天性缺陷导致的混乱和不合理日益明显。直到今天仍在阻碍着改革发展的正常进行。
如果实事求是地剖析开来看,真正属于邓小平原创的东西只有这么几件:四项基本原则、老人干政(包括中央顾问委员会、在军委主席家客厅决定国家大事、“邓(小平)指挥杨(尚昆),杨指挥枪,枪指挥党”的权力体制,等等)。
邓的本质和毛泽东一样,都是对现代资本主义一无所知的农民起义领袖。不可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。政治体制必须适合经济体制,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理,邓小平却毫无所知,这根本不是什么善于不善于说话的问题,而是由于无知而违背科学规律,盲目蛮干,其结果必然是贪污腐败盛行,民众起来反腐败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邓小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强令军队开枪屠杀反腐民众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只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支持者,而当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时候,他就成为了深入改革的拦路虎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毛泽东的绝密文稿《我的自我评价》

润涛阎:中美必有一战?

毛泽东在1954年宪法讨论会上的讲话